教师思政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思政 >> 教师思政 >> 正文
教师思政

大师领航|科学脊梁王大珩——用“光”改变中国

作者: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 时间:2023-06-30

【编者按】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广大教师,对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号召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大先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爱校情怀,党委教师工作部特推出【大师领航】栏目,通过讲述创校先贤、学者大师们坚持科研报国、潜心育人的红色故事,激励广大教师见贤思齐、奋发有为,接续谱写一流大学建设“加速跑”的新篇章。


  王大珩,男,汉族,中共党员,1915年2月出生,2011年7月去世,江苏吴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应用物理系第一任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原名誉所长。在他的领导下研制出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和首台航天相机,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型光测设备。1986年3月,他会同其他3名科学家提出“863”计划建议并获中央批准,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面旗帜,促使发展高科技成为实现我国科技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1992年与其他学部委员倡议并促成建立中国工程院。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首届“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


爱国底色 科学报国


  1938年,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的王大珩考取了留英公费生,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应用光学。彼时,光学的前沿技术在军事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被各国视为要害技术,“竭尽保密之事”。王大珩身在英伦,心系祖国,始终坚持将自己的学习研究与祖国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尽管学业进展顺利,但为了学习光学仪器的核心材料-光学玻璃的制造技术,王大珩毅然放弃了在读博士学位,成为英国昌司玻璃公司的一名物理实验师。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钱三强曾经这样评价王大珩的这次选择:“大珩不是不知道没有博士学位对个人的不利影响,但他为了国家将来需要,做了与众不同的选择,在那个时候真是难得。”王大珩自己也过:“我们这代人是习惯了把做事放在第一位的,个人生活其次。我们做起事情来,从来不会从个人生活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都是从国家考虑,从事业考虑。”


学风严谨 为学笃实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回忆就读于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时向王大珩先生求学的场景,提到王大珩先生带领他们进行物理实验时展现出的严谨求实的教学态度。王大珩先生非常重视学生的实验训练,他和实验室主任程治老师亲自带实验课。他对学生们讲:“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你们要学好物理,就首先要做好实验。”每逢实验课,王大珩先生就坐在大门口等着。他看到学生来,就让每个学生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包括本次所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准备观察哪些物理现象?采集那些数据等等。必须把他提的问题--回答正确了,还要把准备好的实验记录表让他审核通过了,才让进去做实验。陈佳洱院士撰文怀念王大珩先生,感谢他的谆谆教导和严格要求,不仅培养了自身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和严谨学风,更引起了他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自力更生 急流勇进


  我校在1949年成立之初就设立了物理系,系主任由后来成为我国“两弹一星”元勋的王大珩先生担任。那时他刚刚从英国学成归国,就被聘请到我校工作。解放前国内只有综合型的物理系,没有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应用物理系。王大珩先生在应用光学领域研究颇深,因此他大胆提出在我校成立一个应用物理系。

  当时要筹办物理系,还要为全校所有的工科学生开普通物理课。普通物理课还要做实验。但在那个时期,新中国成立伊始,在国内根本就买不到实验仪器(解放以前都是从国外购买)。要开物理课,就必须做实验;要做实验,就一定要有实验仪器。为了克服困难,王大珩先生提出了好办法:我们自己造仪器。

  物理系退休教授陈方培回忆起这段岁月时深情地讲到,大连是个工业城市,有先天的优势条件,制造仪器的材料也可以买得到;那时我们学校也有工厂,工厂中有些老师傅技术也很强。王大珩先生利用这些条件,带领一些教师自己设计和试制实验仪器,顺利度过了难关。这一举动在全国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我们曾在一次全国会议上,把仪器带到北京,向其他兄弟学校展览,受到广泛的好评。

  王大珩的每一次选择,都只考虑两件事:国家需求、科学追求。他始终不失一位科学家的本色,山河破碎时,他想到的首先是科学报国;他始终怀着一颗爱国者的赤子之心,为了祖国,他甘愿放弃近在咫尺的学位。王大珩是一位追光者,他追求的是光学的璀璨夺目,更是祖国的光明未来。(综合自《学习时报》《我的恩师王大珩先生》《走近老教授--追寻大工记忆》)